您好,欢迎进入华人灵芝网,灵芝科普性权威网站。
灵芝文化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灵芝文化 > 概论概论

云纹.png  灵芝文化概论  云纹2.png


灵芝文化源于古人对灵芝的崇拜和信仰,其内容涉及宗教信仰、民俗及民间文学、戏曲艺术、药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。

年画白娘子.jpg

▲年画白娘子盗仙草▲


-  灵芝名称的由来  -

我国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,按五色将灵芝分为青芝、赤芝、黄芝、白芝、黑芝五类,另附紫芝,将其列为上药“主养命以应天,无毒,多服、久服不伤人”,指出:

青芝“酸,平,无毒”,可用“明目”“补肝气,安精魂,仁恕”;

赤芝“苦,平,无毒”,主治“胸中结”,可“益心气,补中,增智慧,不忘”;

黄芝“甘,平,无毒”,主治“心腹五邪”,能“益脾气,安神,忠信和乐”;

白芝“辛,平,无毒”,主治“咳逆上气”,能“益肺气,通利口鼻,强志意,勇捍,安魄”;

黑芝“咸,平,无毒”,主治“癃”,可“利水道,益肾气,通九窍,聪察”;

紫芝“甘,温(平),无毒”,主治“耳聋”,可“利关节,保神,益精气,坚筋骨,好颜色”。

虽然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对灵芝的这些论述,被其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尊为经典并引证,沿用至今,但是该书籍未将其称为“灵芝”。后因服食灵芝可达到强身滋补、扶正固本、延年益寿的目的,而被经过古代皇家、道家、儒家及古代文人对灵芝的推崇,再加上道家笃信“食之成仙”,于是在民众的心目中,灵芝成为了超自然的祥瑞之物,“灵芝”这一名称也由此而来。


-  关于灵芝别称的传说、故事  -

探究灵芝文化的发展历程,总会伴随着神话般、具迷信色彩的传说,因而灵芝也叫“神草”、“仙草”、“瑞草”。相传,神农氏在神农架山区尝百草时利用灵芝解毒。值得一提的是,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彩绘,画中人物面部丰满,赤足袒腹,披兽衣,围叶裳,负竹篓,举灵芝,行于山石间。研究者认为画中人物可能是神农氏。

辽代彩绘灵芝.jpg

▲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的辽代彩绘▲


战国时代,《山海经》中就有炎帝之女不幸夭折化为瑶草的故事。楚国诗人宋玉在《高唐赋》中更是将其夸张为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,其中的“巫山神女”即为瑶姬。以致后人有“帝之季女,名曰瑶姬。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台。精魂为草,实为灵芝”之说。

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《白蛇传》中,白娘子只身前往峨眉山盗仙草,以救夫君许仙。历经艰辛、危险,终于感动了南极仙翁,取回了能“起死回生”的仙草灵芝。这一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素材被编改成小说、戏曲、电影、年画,在我国广为流传。

这些关于灵芝传说和故事的流传,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世人对灵芝的崇拜和信仰。即使在科学发达的现代,人们还是将灵芝视为“祥瑞”、“吉祥如意”的象征。

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对于灵芝的评价,“食之使人成仙”、“服之让人起死回生”的声音占据主流,《神农本草经》详细地描述了六类灵芝的药性、气味和主治之外,还强调了六种灵芝均可“久食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”。李时珍却在其著作《本草纲目》中,批判了古代对灵芝的迷信观点,“而古今皆为瑞草,又云服食可仙,诚为迂谬”,并认为“五色之芝,配以五行之味,亦盖据理而已,未必其味便随五色也”。

灵芝文化发展到现在,虽少了古代的迷信色彩成分,但却多了一层现代科学性。2015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将赤芝、紫芝收录为法定中药材;赤芝、紫芝和松杉灵芝被收录进2015年版《国家保健食品目录》。